說到香港收入最高的三個職業,不少人都會想起醫生、律師、工程師,其中不少名校生都以醫生為目標。要成為醫生確實不易,學生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獲取醫生執照。那麼要在香港從醫,究竟要走過哪些路呢?

 

要任職醫生,學生必須修讀相關科目,獲得相關的學士學位。譬如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內外全科醫學士、中醫全科學士、生物醫學學士、文理學士(環球衞生及發展)、理學士(生物訊息學) 等課程。此外學生更要接觸解剖學、生理學、藥理學、病理學、微生物學等基本知識,並且進行實習和臨床實驗。

 

學生在醫學院修讀期間,只學到書本上的理論知識。可是實際情況不如教科書般理想,意外總是多得超乎想像。所以學生在取得醫生執照前都需要實習培訓。在實習過程中,醫生需要應付各種病例,要做到學以致用。實習時間通常是兩至七年不等,過程將由指定的醫生對實習醫生表現作出評估。培訓期間,實習醫生將面臨不同情況,這些經驗都是相當寶貴的。

 

完成實習後,醫生需要獲得個別範疇的專業認證,例如血管外科、眼科等,最後實習醫生需要完成額外的培訓和考試才能獲得外科專業認證。完成認證後,醫生需要再接受血管外科專業培訓,例如會學習檢查主動脈瘤。完成培訓後需再接受考核,然後便能取得血管外科的專業資格。

總之,成為血管外科醫生需要經歷長期的學習和培訓,並且需要不斷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。如果你想成為血管外科醫生,可以從現在開始了解相關的教育和培訓機會,並積極參與相關的實踐和研究活動,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。